□華西都市報特約評論員單士兵
  不難發現“爛尾新聞”背後包裹著值得追究的雙重責任,一是那些熱點事件本身的問題責任,二是讓熱點事件成為“爛尾新聞”的責任。
  臨近年末,中國青年報記者對2014年度公眾關註的十大“爛尾新聞”進行追訪發現,隨著相關新聞熱點淡出人們的視線,討論的人群散去,曾經發出的很多質疑並沒有得到回應,尋找的真相也並未撥雲見日,訴求的問責仍然未見結果。
  “爛尾新聞”原本是業界的俗稱,現在看來,似乎可以成為一個專業的新聞概念了。這些年,有太多媒體都會選擇通過盤點“爛尾新聞”,來發揮持續進行輿論監督的作用,特別是到年終歲末的時候,通過梳理出當年的“爛尾新聞”,來透視一些部門單位在處理公共事件存在的問題。
  每一單“爛尾新聞”背後,都有進行公共追責的空間。如果“爛尾新聞”只是止於盤點追蹤,不能從追蹤走向追責,那麼,盤點“爛尾新聞”提供的也不過就是發現價值,甚至是在舊“爛尾”添了個新遺憾,進一步挫傷新聞尊嚴和社會正義。事實上,這些年,盤點“爛尾新聞”很多,回應“爛尾新聞”很少,甚至可以說,盤點出的“爛尾新聞”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,激不起半點回應。
  回過頭來想想,一些熱點事件成為“爛尾新聞”,本身可能就是相關部門以及公權力“危機公關”的結果。對這些公共事件,可以從真相、是非、價值、利害、責任等各個角度進行剖析,由此自然可以觸及到一些問題責任,比如,一些公權力可能存瀆職失職,一些部門在信息公開上失職,一些地方政府為維護形象對真相進行掩蔽,甚至,為了讓熱點新聞成為“爛尾新聞”,一些公權力採取的輿論“危機公關”手段,可能涉及違紀違法。
  不難發現“爛尾新聞”背後包裹著值得追究的雙重責任,一是那些熱點事件本身的問題責任,二是讓熱點事件成為“爛尾新聞”的責任。不要認為“爛尾新聞”背後的拖沓推諉、敷衍民意就不是問題,在今天,對待輿論監督的態度,本身就可以反映出一些權力存在的作風問題。更重要的是,製造“爛尾新聞”,讓太多問題懸而未決,讓太多真相探詢依然無果,讓太多權利依舊無法實現,讓太多正義無法及時傳遞,這一切,都是老問題舊責任基礎上的新責任,值得追究。
  要讓“爛尾新聞”從追蹤走向追責,一方面,需要媒體在發揮相關輿論監督上迎來新的突破,比如,通過把製造“爛尾新聞”的責任主體納入監督追蹤的對象,通過新的“示醜”來驅動新老問題一併解決;另外一方面,“爛尾新聞”成為“爛尾”,也應該倒逼從監督走向問責的機制進一步完善,讓監督與問責之間不再出現制度性斷裂,而是形成良性互動,成為公共治理的新常態。
  也只有讓“爛尾新聞”不再“爛尾”,讓“爛尾新聞”從追蹤走向追責,新聞輿論才能真正發揮監督功能,公共事件的處理才能真正還原公平正義。(相關報道見12月29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  (原標題:“爛尾新聞”應從追蹤走向追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x29fxhiq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